金融海嘯第三階段逐漸浮現
房貸利率反彈?
外銀推年終限時優惠房貸
(中央社記者高照芬台北15日電)
新台幣2000億元的政府優惠 未來房貸利率只會升
房貸不再續撥,外商銀行紛紛 不可能降。
推出房貸優惠。繼花旗銀行推
出「抵利型房貸」後,星展銀 所以開始要預作準備
行也祭出「年終限時房貸」專 千萬不能讓自己的房子失守。
案,前三個月固定利率最低
1.49%。
星展銀行表示,10月 9日中華郵政調升定存固定利率後,
目前大型行庫指數型房貸利率陸續調升,長達半年的房貸利
率低點已觸底反彈;直接受影響的是占房貸總額約 9成的
指數型房貸利率客戶,每月的房貸支出將因此增加。
沉重的房貸形成......停滯的消費
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
近月以來,有關國內房價上漲 這篇還可以參考。
、薪資下滑及所得分配惡化, 任何打算先搞清楚
引起社會廣泛討論,然而不少 金融海嘯第三波的朋友
評論都是建立在模糊的統計基 都應該要好好看看才是。
礎上,論述未盡公允。就以房
價上漲來說,有些人認為這只 請參考新聞後半部的紅色字體
是大台北(北縣及北市)的問
題而已,言下之意,問題並不 1.這就是通貨緊縮的初步
嚴重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 也是聯準會最大的惡夢。
若從土地面積來看,大台北土 2.當房價上漲而收入不漲時
地面積占全台不過區區6.4%, 相當於民眾的收入變相減少。
確實是微不足道,但若從居住 尤其是房價漲幅大於CPI
人口、就業人口來看,那便是 也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時候
另一番光景了,去年底大台北 更嚴重。
總人口645萬、就業人口297
萬,分別占全台的28%、29% 在此還有另外一種觀察
,這個比例不能算小;若再看 或許台北房價的漲幅
一下兩個月前內政部所推估的 才是真的通貨膨脹率,
全台房屋需求量,大台北所占 換句話說台灣的CPI
的比重已高達54%。一個占全 也是假的(不真實)。
台房屋交易量逾半數地區所發
生的房價飆漲現象,豈能視為 4.想要致富,請務必搞清楚
小問題? 什麼是「實質所得」。
大台北房屋需求量高
許多人也許會問,何以大台北占全台土地6.4%,房屋需求
量卻占全台54%?原因很簡單,台北是首都所在地,商業
活動熱絡,就業機會多,所謂「爭名於朝、爭利於市」,這
個地區既是朝,也是市,自然有莫大的吸引力。遺憾的是,
生活在此地的民眾雖有了工作、收入,但想必不會太快樂,
因為每個月剛領到的薪水,得撥出一大筆支付房貸本息。
有多少呢?依據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歷年估計,台北市的貸款
負擔率(房貸支出占月薪的比率)已由民國93年的30.6%升
至去年的43.0%,平均4成的收入得支付房屋貸款的本息,
還能用來花用的只剩6成,如果以去年國人平均月薪3萬7
千元,並且夫婦兩人皆有工作估計,每月7萬多元的收入在
支付房貸後,僅剩4萬多可供消費,倘若全家收入不到5萬
,支付房貸後所剩無幾,生活壓力之沉重,不言可喻。
房貸壓縮可支配所得
當一個家庭每月的房貸愈沉重,在手上可供靈活運用的所得
就愈少,這一可支配所得減少,意味著民眾在消費活動上會
更精打細算,也就是人們的消費傾向必然會因此下滑1,
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:「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和唯一
對象,如果消費傾向一經減低而成為習慣,影響所及,除了
消費需求下滑,民間投資也將隨之減少。」如果我們相信凱
因斯的觀點,那麼所謂房價飆漲的現象就不只是房市的問題
而已,也不只是所得分配是否合理、公平正義是否實現的問
題而已,而是攸關台灣長期經濟還有沒有成長動能的大問題。
事實上,我們若把大台北都市地價指數拿出來與消費者物價
指數(CPI)比一比,同樣也可以看出中產家庭實質收入驟減
的現象。近年儘管國際油價炒翻天,但CPI在5年間的漲幅
也僅8.5%,遠低於台北市地價漲幅15.7%、台北縣12.6%。
依學理,實質薪資係由CPI平減而得,但在日常生活經驗裡
,房價上漲對人們實質所得同樣具壓縮的作用,不幸的是,
台灣在這段期間來自房價的壓縮力量又遠高於CPI2。
台灣這些年來的薪資並非沒有成長,名目經常性月薪在民國
89年3.4萬元,到97年微升至3.7萬元,但經CPI平減後的
實質薪資,同期間即由3.4萬元降至97年的3.3萬元,若進
一步把房價上漲的因素考慮進來,民眾實質所得縮減的情況
必然更為嚴重3。
實質所得下滑不可忽視
這些年來國內民間消費成長率總在1%到2%左右,傳統的解
釋都是以具有消費能力的富人移往海外、兩岸要素價格均等
化等理由加以解釋,惟如今看來,過於沉重的房貸壓縮了可
支配所得,導致實質所得下滑恐怕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。